许寿童,李静静
小班授课采取了第一节由教师讲,第二节由学生讲的形式。教师讲课只讲重点,所以需要提取重点内容。小班授课的目的之一就是将更多的课堂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因而教师讲授的时间必须缩短。这就要求教师舍弃授课面面俱到的旧习惯,提取章节重点,在有限的时间把重点传达给学生。关于重点,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细致地讲解,因此需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重点学习的方向和方法。而学生如何围绕重点展开学习,既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推动和监督。就如政治社会学小班教学,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的小组,让其围绕重点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形成报告,再由教师评定分数。
学生分组进行演讲,每节课安排2-3组,原则上每组男女同学两名。这是异性效应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作为出发点的。每组根据教师给出的专题再结合课堂和教材内容准备课件,课件提前1-2周传给教师和讨论组。教师在1-2天之内给学生反馈意见,学生根据教师评语对课件内容进行再修改,然后在规定的日期上台演讲并组织讨论。每个演讲组事先都配2个讨论组,讨论组成员必须提问,其他同学自由参与讨论。
采取这种授课方式,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与地位变为互为主体。小班授课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授课模式,不再让教师始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而是让学生也能做课堂的“主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而是做到师生互为主体。政治社会学小班教学的课堂,既有教师讲授重点,又有学生分小组汇报和学生讨论,真正做到了互为主体。
小班课授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获得多方能力的提升。在政治社会学小班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和小组报告,完全参与到课堂中,参与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而小组学习的过程是搜集资料、分工合作、商讨协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和分析都得以锻炼和提高。此外,课程小论文的训练为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社会敏感度得到提升,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得到加强。
通过小班授课也发现学生撰写演讲内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重点不突出。不少学生习惯于面面俱到,概念或沿革的讲述,却把最要紧的重点内容忽略了,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和重点混为一谈的结果就变成无重点了。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围绕重点组织演讲内容的技巧。
其次,缺乏数据资料和具体性,换言之就是抽象。学生习惯于讲述理论性的大而空和宽泛的东西,缺少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资料和具体分析。
再次,有一个经常发生的通病,就是想要做的题目通常都很大。教师一再强调把题目做得小一点,更具体一点。可是学生在选题时,依然会犯这样的错误。这就看出一个问题,越是对自己想写的论文题目了解得少的,他们的题目往往会做得越大。因为他们知道得很少,如果不用大题目来填那些他们不知道的空白,演讲课件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写的。所以他们必然会东拼西凑,拉来一些相干不相干的资料,随意而且胡乱地填充到这样的课件之中,这样才会制造出一篇看上去篇幅和字数都勉强说得过去的课件。至于课件本身质量如何,他们已经根本顾不上了。有的学生也是一上来,就是全国范围的问题,或者国际方面的问题。他们对于他们所涉及题目在全国了解的情况根本就是少之又少,对于所谓国际领域中所涉及的情况同样也是提不起来。可是他们如果不写出这么大的题目,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从哪下手。
还存在缺乏对比分析法,社会学视角和分析问题不够透彻等问题。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对比分析法通常是把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说明研究对象规模的大小,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以及各种关系是否协调。在对比分析中,选择合适的对比标准是十分关键的步骤,选择的合适,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选择不合适,评价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而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去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即在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和符号互动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定量分析法,定性研究法以及社会调查等方法去分析社会万象。但有些学生却谈论政治学或经济学等社会学以外的问题,偏离了社会学主题和视角。另外,由于不少学生准备不足和掌握的知识有限存在泛泛而谈,看问题只看表面看不到本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锻炼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班授课采取了第一节由教师讲,第二节由学生讲的形式。教师讲课只讲重点,所以需要提取重点内容。小班授课的目的之一就是将更多的课堂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因而教师讲授的时间必须缩短。这就要求教师舍弃授课面面俱到的旧习惯,提取章节重点,在有限的时间把重点传达给学生。关于重点,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细致地讲解,因此需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重点学习的方向和方法。而学生如何围绕重点展开学习,既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推动和监督。就如政治社会学小班教学,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的小组,让其围绕重点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形成报告,再由教师评定分数。
学生分组进行演讲,每节课安排2-3组,原则上每组男女同学两名。这是异性效应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作为出发点的。每组根据教师给出的专题再结合课堂和教材内容准备课件,课件提前1-2周传给教师和讨论组。教师在1-2天之内给学生反馈意见,学生根据教师评语对课件内容进行再修改,然后在规定的日期上台演讲并组织讨论。每个演讲组事先都配2个讨论组,讨论组成员必须提问,其他同学自由参与讨论。
采取这种授课方式,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与地位变为互为主体。小班授课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授课模式,不再让教师始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而是让学生也能做课堂的“主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而是做到师生互为主体。政治社会学小班教学的课堂,既有教师讲授重点,又有学生分小组汇报和学生讨论,真正做到了互为主体。
小班课授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获得多方能力的提升。在政治社会学小班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和小组报告,完全参与到课堂中,参与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而小组学习的过程是搜集资料、分工合作、商讨协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和分析都得以锻炼和提高。此外,课程小论文的训练为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社会敏感度得到提升,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得到加强。
通过小班授课也发现学生撰写演讲内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重点不突出。不少学生习惯于面面俱到,概念或沿革的讲述,却把最要紧的重点内容忽略了,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和重点混为一谈的结果就变成无重点了。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围绕重点组织演讲内容的技巧。
其次,缺乏数据资料和具体性,换言之就是抽象。学生习惯于讲述理论性的大而空和宽泛的东西,缺少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资料和具体分析。
再次,有一个经常发生的通病,就是想要做的题目通常都很大。教师一再强调把题目做得小一点,更具体一点。可是学生在选题时,依然会犯这样的错误。这就看出一个问题,越是对自己想写的论文题目了解得少的,他们的题目往往会做得越大。因为他们知道得很少,如果不用大题目来填那些他们不知道的空白,演讲课件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写的。所以他们必然会东拼西凑,拉来一些相干不相干的资料,随意而且胡乱地填充到这样的课件之中,这样才会制造出一篇看上去篇幅和字数都勉强说得过去的课件。至于课件本身质量如何,他们已经根本顾不上了。有的学生也是一上来,就是全国范围的问题,或者国际方面的问题。他们对于他们所涉及题目在全国了解的情况根本就是少之又少,对于所谓国际领域中所涉及的情况同样也是提不起来。可是他们如果不写出这么大的题目,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从哪下手。
还存在缺乏对比分析法,社会学视角和分析问题不够透彻等问题。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对比分析法通常是把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说明研究对象规模的大小,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以及各种关系是否协调。在对比分析中,选择合适的对比标准是十分关键的步骤,选择的合适,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选择不合适,评价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而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去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即在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和符号互动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定量分析法,定性研究法以及社会调查等方法去分析社会万象。但有些学生却谈论政治学或经济学等社会学以外的问题,偏离了社会学主题和视角。另外,由于不少学生准备不足和掌握的知识有限存在泛泛而谈,看问题只看表面看不到本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锻炼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