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学院 王涛
2014-2015学年春学期《货币银行学》很荣幸地被纳入到试点改革范围内。当我向学生(公司金融1301班)宣布这个消息时,我看到的是69张殷切的面孔,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眼神里和言语中都流露出对传统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的企盼。而对我来说,小班教学与课程论文改革并不仅仅是工作量的增加和学生规模的改变,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形式,需要对固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而对于此,我与课程组相关教师展开了数次的研讨与交流,大到课程整体设计与安排,小至每一个知识点的把握与深入。课程改革的过程固然辛苦,但是我们所走的每一步和我们所做的每一点努力不仅是教师个人的蜕变与成长,更见证了学生的进步和提升。作为一名教师,这是我最想看到的,也基于此,一切努力和辛苦变得值得。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先导和入门课程,也是非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兼容性强、涉及面宽,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系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辨别和解决经济学问题的能力,是决定这门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课程以培养应用型和实用性人才为目标、以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法为兴趣导向、以学生的读书笔记为课后巩固知识点的保障、以加大平时成绩比重为方法、以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为突破,改变学生“平时不用功、考试抱佛脚”的学习状态。课程通过课堂高频互动、课外延伸阅读、文献查询、案例讨论、数据调研、命题辩论以及利用qq群、微信等交流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小班教学精神”,即小班教学“个别化、适性化及多元化”的教学精神,以满足个别学生学习需求,初步达成因材施教的适性教育。根据对此次改革的全程参与、改革效能效益的调查以及学生的反馈,此次小班教学改革实行后,教师与学生课上课下的互动、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成绩均有明显提高。
小班授课现场 当然,小班教学改革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小班教学要求教师能真正依据小班教学的情境改变其教学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在新的教学情境下更新学习方式。因此在小班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革新班级教学活动形式,通过课程论文写作构建小组团队的合作学习模式,积极改善班级师生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改变传统大班授课的课堂教学形态,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在互动方面,教师应该尽可能利用小班的优势,可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以满足个别学生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反馈促进反思的功能,达成因材施教的适性教育。
第二,对于小班教学与课程论文改革,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上的进步之外,更应该侧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引导和培养;不仅重视个体学生的发展,也重视班级群体的整体学习效能的改善;不仅重视教学效能的提高,也重视教育公平的改进。也只有这样,小班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到凸显,教学质量与教学公平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看法和认知,而我认为,大学的意义在于让受教育的人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个美好不仅限于物质,更是精神,是受教育人的一种自身感受,而我们的教育有没有实现这个功能呢?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环境的变化、甚至是业态的新变化都必然带来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企业的关注点不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多的却是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品质、奉献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这些素质是在教育中提升的,素质只有成为一种行为习惯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而我们要培养的正是学生的这种综合性的职业素养,因此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就变得尤为重要。教育要回归原点,不能浮躁,不能跟风。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在学校成绩非常好,而到了社会上发展却不尽人意?而有的学生在学校成绩平平,进入社会却成了各个行业的精英,风生水起?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足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还是我们的考核方式不足以客观、全面的对学生作以评价?有学者对学生毕业后5年中的收入水平变化作了跟踪调研,发现在读书期间在班级中学业成绩位列21%-50%的学生毕业后更容易成为收入最高的群体,这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因素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继续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都是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在四年的教学中是否有关注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又是否有意识的在培养学生的这些职业素养呢?这次,学校以及学院积极推进的小班教学改革无疑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和改变。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上,我们一直是思考者与前行者,是学习者也是践行者,是探索者更是坚持者…
2014-2015学年春学期《货币银行学》很荣幸地被纳入到试点改革范围内。当我向学生(公司金融1301班)宣布这个消息时,我看到的是69张殷切的面孔,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眼神里和言语中都流露出对传统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的企盼。而对我来说,小班教学与课程论文改革并不仅仅是工作量的增加和学生规模的改变,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形式,需要对固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而对于此,我与课程组相关教师展开了数次的研讨与交流,大到课程整体设计与安排,小至每一个知识点的把握与深入。课程改革的过程固然辛苦,但是我们所走的每一步和我们所做的每一点努力不仅是教师个人的蜕变与成长,更见证了学生的进步和提升。作为一名教师,这是我最想看到的,也基于此,一切努力和辛苦变得值得。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先导和入门课程,也是非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兼容性强、涉及面宽,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系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辨别和解决经济学问题的能力,是决定这门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课程以培养应用型和实用性人才为目标、以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法为兴趣导向、以学生的读书笔记为课后巩固知识点的保障、以加大平时成绩比重为方法、以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为突破,改变学生“平时不用功、考试抱佛脚”的学习状态。课程通过课堂高频互动、课外延伸阅读、文献查询、案例讨论、数据调研、命题辩论以及利用qq群、微信等交流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小班教学精神”,即小班教学“个别化、适性化及多元化”的教学精神,以满足个别学生学习需求,初步达成因材施教的适性教育。根据对此次改革的全程参与、改革效能效益的调查以及学生的反馈,此次小班教学改革实行后,教师与学生课上课下的互动、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成绩均有明显提高。

小班授课现场 当然,小班教学改革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小班教学要求教师能真正依据小班教学的情境改变其教学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在新的教学情境下更新学习方式。因此在小班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革新班级教学活动形式,通过课程论文写作构建小组团队的合作学习模式,积极改善班级师生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改变传统大班授课的课堂教学形态,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在互动方面,教师应该尽可能利用小班的优势,可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以满足个别学生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反馈促进反思的功能,达成因材施教的适性教育。
第二,对于小班教学与课程论文改革,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上的进步之外,更应该侧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引导和培养;不仅重视个体学生的发展,也重视班级群体的整体学习效能的改善;不仅重视教学效能的提高,也重视教育公平的改进。也只有这样,小班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到凸显,教学质量与教学公平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看法和认知,而我认为,大学的意义在于让受教育的人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个美好不仅限于物质,更是精神,是受教育人的一种自身感受,而我们的教育有没有实现这个功能呢?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环境的变化、甚至是业态的新变化都必然带来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企业的关注点不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多的却是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品质、奉献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这些素质是在教育中提升的,素质只有成为一种行为习惯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而我们要培养的正是学生的这种综合性的职业素养,因此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就变得尤为重要。教育要回归原点,不能浮躁,不能跟风。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在学校成绩非常好,而到了社会上发展却不尽人意?而有的学生在学校成绩平平,进入社会却成了各个行业的精英,风生水起?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足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还是我们的考核方式不足以客观、全面的对学生作以评价?有学者对学生毕业后5年中的收入水平变化作了跟踪调研,发现在读书期间在班级中学业成绩位列21%-50%的学生毕业后更容易成为收入最高的群体,这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因素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继续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都是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在四年的教学中是否有关注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又是否有意识的在培养学生的这些职业素养呢?这次,学校以及学院积极推进的小班教学改革无疑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和改变。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上,我们一直是思考者与前行者,是学习者也是践行者,是探索者更是坚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