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

寻找自我――小班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5-10-20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财经学院 邢国繁 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财经学院的三个专业开始进行小班教学试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被列为试点之一。这一举措无疑使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些转变,其结果如何,对本校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安排至关重要,如果绩效好,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师生双方满意,这种教学方式将对未来教学改革起到引领作用。
  一、从“听课”到“讲课”
  小班化教学其实很早之前在国内其他高校已经做过尝试,普遍反映30—50人的单位班级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其效果明显好于百八十人为单位的大班级。这一结论,在本人的一个学期的小班化教学实践中似乎得到验证。
  50人为单位的班级所营造的学习氛围更适合专业课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这种教学环境,可以有机会培养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可以营造出大多数人都可在90分钟的时间里被提问、被“重视”的环境,这就使得课堂氛围发生很大的变化,作为学生,“默不作声”的听课与“积极主动”站起来讲课,其效果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默不作声的倾听别人讲什么,作为听课者可以是聚精会神的听、也可以是三心二意的听;而作为讲课者而言,他站在众目睽睽之下所输出的所有信息,则一定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是经过严格的思辨才讲出来的,在“听”与“讲”的活动中,显然后者更能锻炼人的认知能力。从比较中,我们可以大胆地得出结论:小班教学相对于大班而言,有着大班级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为培养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综合能力创造条件。
  二、从“被动”到“主动”
  大班授课时,在每次课90分钟时间里,老师在与同学互动时,只有少数同学有机会被提问或回答问题,而更多的同学则没有参与的机会,这使得每个学生课堂上的练习机会不均等。好的学生能积极主动跟随老师的课程节奏往下进行,而精神不集中的或者对本课程没有兴趣的学生由于缺少积极性很容易被老师的忽略,当某些同学意识到自己可能不被老师提问的情况下,他的精神集中度可能完全偏离课程内容,而做其他的事情,这就导致同在一个班级里上课,每个人获得的锻炼机会完全不相同。
  我们必须承认,学习对很多人来说,是件很辛苦而且无趣的事情,尤其是学习那些对他未来就业不十分相关的知识,如果没有动力和营造出很好的氛围,很多学生是不会主动认真学习的。面对这种情形,我们的小班化教学似乎能起到一些调节作用,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与在座的40几位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可以就课程内容作出一些灵活性调整,找到能够调动所有人情绪的和课程内容相关联某些社会热点问题,随时提出问题,让大家共同参与和讨论,参与的同时就是强迫对方对所教授的知识发生兴趣的过程,如果这一步做得很成功,整个班级的氛围就营造起来了,这一点是大容班级很难做到的。这种场景下,每个人都置身其中,都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老师可以多留出一些时间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使得大多数同学都得到锻炼。
  如果某位学生上课时,对课程内容报以很高的热情,紧随老师的讲课节奏并且经常积极发言、参与讨论,那说明这位老师和这位学生建立了很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始终保持下去,直至课程结束,最终师生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其实做教师的真的希望和每位同学都建立这样一种师生关系,希望每一位前来听课的学生都能表现出这样一种热情。无疑小班化教学就可以接近做到这一点。
  在小班化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到,如果在你的课堂上,一旦某位学生被老师重视、喜欢就老师提出的问题经常作出积极的响应,有很高的参与热情,那他往往在整个一个学期都会保持一种很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你所教授的相关知识,当期末课业结束的时候,当老师和学生分别的时候,学生会感到意犹未尽,会有些依依不舍,觉得和这位老师在一起既学到了知识,同时又过得很愉快。如果是这样一种结果,这就意味着师生双方获得了双赢,实现了“教学相长”这一目标,这种效果正是作为教师所追求的结果。
  三、从“埋没”到“张扬”
  小班化教学可以实现“教学力求特色,促进个性化发展”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一些高校已经悄然兴起,并且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正在被发扬光大,无疑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当前,在这种理念指引下,很多学校已经尝试着创设“互助、互动、合作、开放”的教学方法,一反过去老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授课传统,采用师生互动,不断地转换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使课堂走向开放,在每堂课45分钟时间里分出来一部分作为学生积极发言、讨论问题的专用时间,这样做就避免老师一人主导一切的填鸭式教学,让“教学相长”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师生互动带动课堂氛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