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

《基础写作》小班授课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6-04-22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人文学院   基础写作课程组
   《基础写作》课程进行小班授课已经是第二学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本学期的授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在克服困难、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在飞速成长,挑战与机遇并存,汗水与鲜花同在。
 
       一、新的写作理念的引入及其对教师的挑战
 
    《基础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而其传统教学内容多以理论为主,研究的重点是写作,写作对象、写作规律等。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以理论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基础写作》教学进行改革,以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创意写作被大胆的引入课堂。创意写作学20世纪20年代末创生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后作为新兴学科在美国高校得以确立和推广,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创意写作已经是有70余年历史、包含近20个子类、设有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层次的大学科。创意写作学科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欧美战后文学发展的格局,彻底改变了欧美文学教育教学的思想体系,为欧美国家强盛、文化创意产业的强盛奠定了学科基础。但是,迄今为止,这门学科在中国发展尚不充分,只是在一些院校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探索。与传统写作学“沿着创作规律”展开的写作主体论和写作心理学研究不同,创意写作学的“创意”研究是“沿着创意规律”这条更上游的主线来进行“创意心理”及“创意活动”研究的。创意写作学把自己的建设目标规定为:不仅培养作家,还更多地着力于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核心从业人才,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所有文化产业提供具有原创力的创造性写作从业人员。正是由于这种新型理念与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契合,因此我们积极的在课堂上进行了推广及实践。
      目的虽好,实践起来仍然存在很多困难。而这种困难突出的摆在任课教师面前。创意写作学有两个新视野:1、 “创意”第一性,“写作”第二性;2、用“文化创意产业”的视野来对待写作。所以,准确地说,它的学科重点不是作文本身,也不是遣词造句,而首先是“如何实现创意”的问题,进而是如何把创意活动放到“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来加以把握,因此它不是着力于单纯的训练写作能力培训,而是着意于培养有创造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从业人员。这对任课教师来说无疑是增加许多难度。尤其是在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授课模式的情况下,要改变自己熟悉的教学内容,不断突破自我、学习新的知识,实属不易。但为了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也只能迎难而上。


席晓丽老师在小班教学 
       二、何为小班授课
 
      何为小班授课?与传统授课方式有何不同?仅仅是人数的减少吗?《基础写作》小班授课如何进行?在小班授课中如何将创意写作的理念在实践中体现出来?一系列的问题围绕着任课教师。
      上学期刚刚推行小班授课时,《基础写作》就是试点。学院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集全院力量,成立了以院长、院长助理亲自上阵的课程团队,六十多学生配备八名教师,精选课程内容,落实安排具体实施细则,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无疑,这种大规模人力物力的投入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能否长期执行下去却是未知数。果然,这学期《基础写作》虽然依旧由四位老师负责,但只能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与上学期雄厚的师资力量相比要薄弱许多。老师数量减少,课程效果能否降低要求?答案是否定的。
      如何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真正落实小班授课,发挥班小的优势?我们又一次参考了创意写作中的“工坊制”( workshop)。这种组织形式最初来自爱荷华大学。一百多年以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教学与学习单位。不同于一般大学课程由学识渊博的教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思维方法,它一般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以10-20名左右小团体在该名主讲人的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讨论、短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展开创意和写作。10-20人的单位又可以根据兴趣、工作任务或者文体文类划分,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二级单位,如小说工作坊、诗歌工作坊、戏剧工作坊、文案工作坊等, 6人或3人为一个小组。在workshop中,学生与老师组成合作团体,每个学生在课上朗读自己的作品,然后由其他人提出优点、缺点、称赞、批评、修改意见。既尊重学生的写作创意和个性,又尊重创意写作规律,即写作可以教学,可以讨论。工作坊形式比较灵活,它可以走出教室,采取田野采风、写作营、户外互动、实地观察等形式,它没有严格的空间的局限,也没有严格的时间的局限,师生可以建立多种联系方式,比如建立网上讨论群组、网页、论坛、博客、纸面或电子刊物,随时在课堂外交流沟通,分享,及时了解和掌控教学的进度。课堂教学可以围绕教学计划展开,根据写作的规律逐渐推进教学,也可以由项目或活动带动,全体成员都参与其中。后者既是教学,也是工作。在写作工坊课上,没有“老师”概念,也没有“学生”概念,只有“主持人”和“伙伴”;没有“课程”和“学习”,只有“工作”和“写作”等等。没有“说教”和“批评”,只有“建议”和“赞扬”。写作工坊课不是教你如何写作,而是大家一起写作,一起研讨自己的作品,在写作中学习写作。
      当然,结合现有的条件,我们对创意写作中的“工坊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比如简化了环节,增加了课程笔记,采取“微课+讨论+实践”的教学模式等。通过实践,增加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强度、密度,重组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师生互动、交往增强,促进了教育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变革,较为顺利的完成了课程的教学任务。
 
       三、《基础写作》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虽然目前改革已经进行了两个学期,但效果依旧感觉不尽如人意。
      首先,就在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任务一个学期能否完成?众说周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写作能力也是这样。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地努力。就连一直否定写作需要天赋的创意写作也不敢宣称几个月就可以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写作人才,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大一的,甚至毫无写作基础的新生。以本学期为例,教学课一学期30节,又加上军训、国庆、体育欢乐节等,课时量少之又少。虽然我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网上指导和参与创意写作中心的实训活动补充课上未能涉及到的内容,但很显然这和最理想的状态相比仍旧是杯水车薪。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写作人才,时间保障是关键。
      第二,师资力量。对写作课程来说,最好的授课教师是有实际写作经验的作家或文化产业界相关人士。但目前,学院的师资力量很难达到这种水平,多由年轻教师组成,缺少必要的实操经验。这样就造成在授课过程中,面对出现的写作问题,很难有特别针对性的、细致入微的指导。教师虽然勤奋认真,但依旧感觉较为吃力,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而学生亦感到隔靴挠痒,不得要领。
      第三,教学环节的设置。虽然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目前的教学环节还算差强人意。但如果从更高标准来要求的话,尚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游戏、讨论环节如何取得最佳效果,采风、调研的方式方法,课堂小练习的设置、要求,合作学习中的成绩细化与指导等等问题。而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提前考量、精心设置。
      总之,衡量一门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效果是唯一的标准。纵然过程轰轰烈烈、形式五花八门,但如果效果不理想依然不能算是成功的改革。而《基础写作》有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在小班授课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这种独特性,如何让效果达到最佳,如何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小班授课带来的便利,这是我们每一名任课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