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学院 黄慧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线教育者,本人在教学工作中始终在思考和探索这一问题,即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
担任《社区社会工作》这门课程三年多以来,本人进行了诸多积极的尝试,有一些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有一些却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搁浅了。这些都为本学期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学期期末接到小班授课的任务时,本人是欣喜的,因为我一直认为社会工作这一专业是非常适合小班教学的,无论是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基本原则的内化、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理论与实践、不同类型社会工作领域的实务知识,还是社会工作实务技巧的训练、社会工作领域文书的写作训练、社会工作项目设计训练等等都需要在充分的师生互动、交流中传授给学生,而传统的大班上课,从学生座位安排、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时间精力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影响了教育质量。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历年讲授《社区社会工作》课程的经验及学校对小班教学改革的要求,我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现将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服务-学习”的教学理念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是可行的
服务-学习是一种重视服务和学习关系并重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它将学生的课程(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通过有计划性的社会服务活动及结构化的反思过程,推动师生共同参与对知识的重构,在不断满足社区需求的同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助人自助为目标的应用型专业,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比较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学生专业技巧方面的训练力度远远不够。这与社会工作的培养目标是不相吻合的。服务-学习将课内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强调“在做中学”,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显然,服务-学习能回应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需求,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目前,在中国大陆,服务-学习还处于初始阶段,南开大学、汕头大学、云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开展了服务-学习实践,在参考大量案例的基础上,我制定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学习的大致计划:前8周先讲授理论知识,后7周带领学生进入社区开展社区实践,根据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及居民需求排序情况开展相关社区活动,让学生进入社区工作的真实情境中,共同参与和探讨分享,以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社区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黄慧老师在课堂上
二、分组教学法在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中是有效的
所谓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一定的标准 (能力、成绩、兴趣、愿望等)编入不同的学习小组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目的在于以最佳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学期伊始,在小班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组,每个小班分成4组,每组7-8人,全班共8组。分组的用途和作用体现在:(1)便于课堂学习开展互动。在理论授课时,大量运用主题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设计式讨论等不同形式的讨论,通过游戏、竞赛、演示等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清晰、准确地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每一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地思考并表达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将大家零散的、不成逻辑的思想火花,汇集整理成完整的和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刻认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发言及相互启发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火花,小组负责人能够及时的记录并做出总结,从而形成了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案。(2)便于社区实践开展活动,同时便于老师进行督导。实践教学环节配备了两名督导老师,后七周在开展社区实践时,每组选择一个社区开展服务-学习活动,每组均安排督导老师进行督导,每周二、四按照服务-学习计划进行社区实践,每周进行至少一次小组分享和反思,督导老师给予回应和督导。这样的师生组合形式形成一个优化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先在组内与同学、督导老师进行充分的讨论,督导老师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相互支持的环境下,同学们从开始实践时的茫然、无助、紧张、害怕……很快地转变成主动、互助、积极、创新……
实践证明,分组教学是传统班级教学的有益补充,它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课堂剪影:学生在分组进行社区资源图绘制训练
三、考核方式改革在小班教学改革是多样的
成体系的社区工作教学应该从多形式的课堂教学和切近社区实际的社区工作实务教学两方面着手展开。有了这些完备的教学手段和措施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加以保证,即以后教学评估的方法来监督和检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专业化的社区工作教学评估也应该相应的分为,课堂部分和实务两大部分。
多形式的课堂教学考核评估也应该是多形式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有:出勤率(20%)、课堂表现(25%)、笔记(20%)、课程论文(35%)。其中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与社区相关的文献综述。
相比课堂教学评估的方式,社区工作实务教学的评估就显得复杂一些。为了有效的评估学生在社区工作实务的中表现,实务教学的考核包括以下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针对个人而言的,包括:督导老师的评分(20%)、社区观察记录(10%);另一部分是针对小组而言的,包括:社区需求报告(25%)、社区服务计划书(20%)、社区活动评估报告(10%)、社区发展计划书(15%)。
由于在教学改革中加大了实务教学的比重,因此,总成绩的构成比重也相应的调整为:课堂教学成绩占总成绩的40%。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60%。
本学期已至尾声,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改革,我感慨良多:有欣慰,因为看到了学生从教学改革中得到了提升,听到了学院领导和教师发展中心专家肯定的赞语,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有感谢,感谢同事们,在我需要增加督导老师的时候任劳任怨地帮助我,感谢领导们,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我与各部门进行协调、沟通,感谢学校,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让我得以将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付诸实际……同时也有所反思,反思如何才能更好地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搭便车”的现象,如何才能体现考核方式的公正公平,如何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后续性……作为全校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份子,不敢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样的大话,但至少可以为以后的课程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样本,尽些许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