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秋启动课程地图改革以来,在大范围的行业调研基础上,全校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共同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三类课程的划分,直接定位了课程的性质,为改革指明了方向。
作为我校共同基础之一的大学应用写作课程,在洪艺敏副校长的亲自指导下,紧张有序地进行了课程改革。不仅在考试方式上创新了一级词语数据库、二级逻辑思维、三级分析思辨等三级考试类型,而且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采取了“工坊式”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活了写作的“原动力”,而且,在课程教材的改革上取得了突破。
据悉,在课程改革研究基础上完成的《大学应用写作》一书作为课程改革成果获得学校高度评价,洪校长亲自作序,现在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我院人文学院冯汝常教授主编,结合课程地地图改革经验,在在内容与体例方面有诸多创新。简言之,“理论+实践=能力”,就是该教材在体例与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同类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
v 课改讨论与沟通
众所周知,一般应用写作教材在体例设计上,往往按照文体的类别划分出 “日常应用文书”、“公共事务文书”、“行政公文”不同类属,或者“财经”、“法律”、“科技”等类别,然后按照基础知识、各种文体的概念、特点、写法、案例分析(或写作指南)等,结构教材体系与安排内容。但是,《大学应用写作》一书却按照实际功能的差异化特征,将应用写作划分为“信息型写作”、“格式化写作”、“智慧性写作”三个大类,分别以“人际沟通的客观实现、管理协调的效能需要、立论表达的力度表现”加以阐释,“客观”指向现实实际,瞄准实用,“效能”突出具体作用,建构写作过程,“力度”展示创新价值,重在思维推导,而且这三类与社会实践中的人际沟通、管理协调、立论表达等结合起来,不再是传统的各类文书划分,与当今应用写作教材惯用的体例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独特的创新。因为,传统教材多把公文、事务文书、法律财经等内容当作核心,离学生生活相对较远。
《大学应用写作》一书结合课程地图,在涉及写作理论素养与基础能力方面进行着力,把信息写作当作起步,以管理协调功能介绍文书写作,将立论表达当作必备能力,这种与现实社会写作实践紧密相关的教材体例,为课程教学改革打开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
《大学应用写作》教材
尤其是在写作基础能力方面,《大学应用写作》把现代汉语基础引入教材,每一章都专设一节介绍规范的现代汉语知识,从字词句的基础,到段落篇章的组织安排,包括语境、语义场、段落层次、篇章乃至修辞等学习安排,为写作的语言基础提升找到了新的路径。
此外,《大学应用写作》把社会学、传播学、民俗学、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写作学等9个学科知识与应用写作联系起来,将这些不同的“边际学科”知识与应用写作进行“跨界”融合。如在信息型写作中,该书先于“人际沟通概论”中介绍的学科知识,然后以“学科知识写作应用例析”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写作实践“跨界”融合,再运用于“人际交往的信息写作”与“人群交往的文书写作”辅之以汉语知识学习,实现了从“理论+实践”到“能力”的生成转换。
目前,我校课程地图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期望能够涌现出更多的改革成果。